藍寰小說_

登陸 註冊
字:
關燈 護眼
藍寰小說_ > 靈魂安息古代邪術傳統文化 > 第一章:從死亡開始

第一章:從死亡開始

自古以來,首至現今,人們對於“死”這個字都保持著一種避諱的態度。

然而,生命無法避免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,這一現象每時每刻都在發生。

因此,在中國豐富的文化中,對於“死”這一概念,有著多種表述方式。

今日,我們就來詳細探討一下從古至今對於“死”的不同表述。

在古代等級製度分明的社會中,人的死亡因其身份地位的不同而有嚴格的區分。

《禮記·曲禮下》中明確記載:“天子死曰崩,諸侯曰薨,大夫曰卒,士曰不祿,庶人曰死。”

現在,我們詳細解讀這幾種情況。

崩(bēng):專為帝王、天子和太後之死所用。

其本義為山的倒塌,這裡用以象征帝王、太後之死如同山崩一般。

薨(hōng):專為諸侯之死所用。

卒(zú):專門用於大夫或相當於大夫及其以上的高級官員的死。

“卒”字原本有“終”、“儘”的含義,這裡引申為大夫之死。

不祿(bù lù):古代稱士死為不祿,即“不終其祿”。

而“死”字最初專門用於庶人,即無官爵的平民百姓和官府的低級官員、差役之死。

它的本義就是人死,後來引申為動物的死,由此可見古代平民百姓的社會地位是何等低下。

在古代,除了以上幾種常見的“死”法,還有一些特殊的表述。

殤(shāng):古代稱未成年人的死為殤。

其中,年十九至十六為長殤,十五至十二為中殤,十一至八歲為下殤,不滿八歲為無服之殤。

對於未成年人的死,除了“殤”,還有“夭”、“夭折”、“溺”等表述。

夭:專指幼年人的死。

夭折:指小孩子或未滿18歲的人的死。

溺:也指未成年人的死,亦可稱為找死者。

縊(yì):古代稱吊死或絞殺為縊。

殪(yì):古代稱被射死或殺死為殪。

歿:表示死於非命。

圓寂:專為和尚的死所用,也稱為“坐化”。

登仙:專為道士的死所用,也稱“羽化”。

犧牲:指英雄壯士的死,亦稱“捐軀”。

“殞”與“殂”,均泛指生命的終結。

在今天的語境中,我們擁有更多關於“死亡”的表述,部分承襲自古代,部分則是現代社會的創新詞彙。

“壽終正寢”專指成年男子,尤其是老年男子在家中的正廳東首平靜離世。

相對應的,“壽終內寢”則用以描述成年女子,特彆是老年婦女在家中安詳辭世。

“逝世”一詞通常用於描述偉大人物的離世。

“去世”則泛指一般成年人的死亡。

而“謝世”則是對一般成年人離世的一種文雅表達。

此外,“西遊”、“登仙”、“作古”皆用於描述年長者的辭世。

“百年”用於尊稱年高德劭的長輩之逝。

“長逝”則指有德行的年長者離世。

至於“羽化”,在古代,它指的是成仙的境界,現在則用來比喻年高或尊貴人物的逝世。

《呂氏春秋》中載:“死而棄之溝壑,人之情不認為,故有葬死之義。

葬者,藏也”。

這闡述了葬禮的起源與意義。

其中,“樹葬”是一種將骨灰深埋於指定大樹下或將骨灰撒入土壤中的葬法。

它不使用墓穴,或僅使用可降解的特製骨灰罈,並以簡單標記,如樹下的一塊銅板,刻上死者姓名和生卒年月,作為紀念。

樹葬體現了當代先進的殯葬理念與實踐。

“火葬”則是傳統的葬式,通過焚燒屍體,將骨灰貯於盒內。

這種習俗始於歐洲新石器時代,後在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氐羌人中流行,其後藏、彝、拉祜、納西、普米、怒、哈尼、傣等族也有此習俗。

至今,部分地區仍保留此傳統,而藏族中僅活佛、上層喇嘛和貴族采用火葬。

“水葬”是世界上古老的葬法之一,主要包括漂屍式、投河式和撒灰式三種。

其中,漂屍式是將屍體置於特製的船上,任其在江河湖海中漂流;投河式則是將屍體肢解後投入河中;撒灰式則是在火化後將骨灰撒入水中。

至於“天葬”,是藏族特有的一種葬儀。

在這一儀式中,死者的屍體被餵食給鷲鷹,鷲鷹食後飛上天空,藏族人民相信這意味著死者順利地升入了天堂。

天葬是一種莊重的儀式,通常在指定的天葬場進行。

當一個人離世後,其遺體需停放數日,期間邀請喇嘛誦經並選擇吉日進行送葬。

天葬師會按照嚴格的規程,剝去逝者的衣物,精心肢解遺體,實現肉與骨的分離。

隨後,藉助哨聲引來鷲,遵循特定的順序,將骨肉餵食給它們。

甲定洞葬位於甲定村栗木山的山腰,此地有兩個洞口,一上一下。

上洞口隱蔽在茂密的樹木之中,其高度和寬度均超過十米,縱深三西十米。

從洞口可以清晰地看到上百具棺柩被整齊地安放在“井”字形的木架上,分為五排,有的棺柩頭部朝外,有的則朝裡,這背後似乎蘊含著某種規則。

土葬作為世界各地普遍存在的葬式,其曆史可追溯到舊石器時代中期。

土葬指的是將遺體葬入土中,有時一個墓葬中會葬入多個遺體,甚至整個家族或氏族的成員。

在西歐,莫斯特期的墓葬是目前己知最早的土葬形式。

懸棺葬是中國古代特有的一種葬式。

在這種葬式中,逝者的遺體被安放在木棺內,隨後將木棺懸掛在插入懸崖絕壁的木樁上,或置於崖洞、崖縫中,甚至有時半懸於崖外。

這種葬式通常位於險峻之地,下臨深溪,難以攀登。

懸棺葬在南方少數民族地區尤為盛行,且懸置的高度越高,表示對逝者的尊敬越深。

沙葬在新疆沙漠地區尤為常見。

在這種葬式中,逝者的遺體被裝入麻袋,然後投入流沙之中,使其逐漸陷入沙中。

由於特定的氣候條件,許多屍體在進入沙子後會迅速脫水,從而避免腐爛,得以天然儲存數百年甚至上千年。

風葬,亦稱為“露天葬”,是一種將遺體首接暴露在自然環境中,如樹木、曠野、岩石下、山崖間、洞窟或樹洞內的葬式。

有的民族還會將圖騰物進行風葬。

在某些情況下,遺體也會先被放入棺柩中,然後再被放置在由茅草和木板搭建的臨時棚屋或小茅屋中。

『加入書籤,方便閱讀』

熱門推薦